| 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图书馆)
业界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专题首页 > 业界动态

WE+主报告|金智教育董事长郭超:高校信息化互联网模式的思考

发布人:       发布时间:2018-09-10       信息来源:网络信息管理中心       阅读次数:

4月15日上午,WE+2016智绘互联校园新生态峰会现场,金智教育董事长郭超做了题为《高校信息化互联网模式的思考》的报告。以下是郭超在现场的分享实录:


尊敬的校领导、老师们,尊敬的合作伙伴朋友们,媒体朋友们以及各位到会的嘉宾上午好!


非常高兴有来自400所高校、800多位嘉宾莅临会场,共同研讨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的创新模式。今天,我要分享的主题是《高等学校信息化的互联网模式》。


金智教育有幸在过去的20年里一直陪伴着高校。1995年我们参与了“金智工程”建设因此而得名,2002年我们非常有幸的合作了复旦大学的数字化校园,从此我们进入到了这样一个领域。随着行业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的进步,目前我们已经发展成为800多人专注在高等院校信息化领域的这样一家信息化公司,并且我们在2015年6月成功登陆了新三板。


2010年的时候,整个产业链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不断成熟所代表着的“互联网+”时代来了。大概也差不多在2012年的时候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互联网+”这个时代改变了很多的传统模式,那么对我们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会带来怎么样的改变?经过三年来不断的尝试、试错和探索,我们今天有了一些经验和心得,希望在这里面能够分享给大家。


移动互联时代   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发生改变


首先第一个问题,我们要看一下,“互联网+”和传统互联网相比为什么能够对传统行业产生那么大的颠覆和改变?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未来人工智能为背景的这些“互联网+”的代表技术,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技术动力,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技术动力的背后带来了思维方式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让我们真正意义上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个突破使得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人与信息的连接、人与资源的连接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而这个改变和我们的传统商业模式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比方说,我们在“互联网+”的时代里经常谈到“场景”,因为在传统互联网里面,线上的世界和线下的世界是平行的,你在线上购物和线下购物中间是没有交叉点的,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下的场景和线上的场景是交互的


随着位置信息、视频、音频、二维码等等这些技术的发展,使我们非常自由的在线下场景和线上场景之间切换。场景是一个入口,场景会推动我们线上信息化的变化,那么场景的变革会对我们高等学校信息化的发展会有帮助吗?


第二个问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社群经济,这个问题我觉得大多数人都有切身的感受。随着微信的出现,我们找到了多少失散的中学同学,办了多少次的同学聚会?但社群背后更大的价值在于,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受周围人的影响会变得更大。以罗辑思维为例,在《必然》这本书还没有出版之前,在罗辑思维里的销售量就远远超过了一般出版社一年的销售量,这是社群对人类消费习惯的影响。


第三个问题就是当下很热的词:共享、众包。实体的车辆、住房、信息是实体资源的共享,比如猪八戒等等这些是在资源、创新和设计能力方面的共享。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连接变得更容易,需求之间的配对更容易


所以我们想,在“互联网+”的时代除了技术的变化给我们带来新的实现方式,更为重要的是思维方式的变化,这种思维方式的变化对我们高校信息化的工作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高等院校发展改革的要求


在高校的发展里这是一份非常重要的文件:2010年的7月29日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和规划纲要》。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教授在解读这份规划纲要的时候特别提到:这是一份在文件名称中突出标明“改革”这两个字的文件。


我想大概可以这么理解:中国高校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对原有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非常大的需求。今天下午的报告里面会谈到以南京理工大学以教师服务场景为入口来优化服务流程的这样一次创新。也就是说“互联网+”技术是可以对管理很有帮助的。


另外一份报告也会谈到,我们和上海交通大学合作的“好大学在线”在课程共享方面的一些创新和探索,和阿里云在企业的用人和学校人才培训个性化的配对方面做一些的创新。所以站在学校改革和发展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化系统?我们不需要用一个先进的技术对原有模式的简单实现信息化系统,我们需要一个利用先进技术和先进的思维方式,给我们的管理变革带来创新模式的信息化系统,只有这样的信息化系统才会成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核心的目标。


回到我们最熟悉的领域,就是数字化校园建设。我们已经有15年在做数字化校园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本质上来说我们延续了企业信息化的思想,是以流程优化为主导,通过流程优化积累业务数据。我们过去的15年里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但是由于我们高校不是一个典型的企业属性组织,我们沿袭了企业的这一套信息化模式必然带来模式上的冲突。这种模式上的冲突,会表现在我们具体工作上存在很多细节的问题。


数字化校园的局限性


我总结了一下,用企业信息化的数字化校园模式,我们有三大痛点是无法自己解决:


第一个是关于用户的满意度和参与度。高等学校信息化极具互联网属性,我们的C端满意对系统评价是至关重要的。但偏偏在过去的工作过程中,我们所有应用建设的发起是从学校的管理业务流程发起的,并不是从C端的服务发起的。C端不满意当然有技术实现上的问题,我们的运行环境、运维水平不够高、系统不够稳定,但更为深层次的问题是我们在这个系统设计的时候,我们的C端只是一个环节,并不是站在师生的角度按照他的场景、按照他的需求做的系统,所以说这样的方案思路很难得到满意。


第二个是关于长尾应用。中国有2500所高等院校,但是大学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再加上高校处于不断变革的时期,所以有大量信息化的新的应用,只有少部分人在用。对于长尾应用,也就是说大部分学校抱怨响应不及时、满意度不高,我们的分析是,用集中式的开发去响应这样大量的长尾应用,就如同用京东的模式去满足淘宝上长尾需求的SKU,是很难做到的。其根本的问题是成本不匹配,在整体的角度上来说,长尾应用用今天的方式去加工是没有办法持续的。


第三个是关于定量数据与评价标准。在过去15年里,我们对高校信息化成果的度量更多是靠经验、靠笼统和整体的判断,对微观局部具体的应用缺乏数据,缺乏精准的“好与不好的定义”。我们整个的优化升级过程,是基于一个模糊的评价下进行的,所以必然会出现一些低水平的重复,而不是在一个度量框架下持续优化的过程。


所以我们为了顺应中国高校改革发展,需要一个不断创新的信息化系统,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信息化建设的模型?第一是我们应该由C端发起、C端服务化、C端碎片化服务。第二是内外服务融合,服务是我们整个高等学校信息化的起点,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连接内外服务的平台。


一个连接生态内外部应用服务的平台


我们要让我们内部服务化的门槛降低,共性需求、共性数据模块、共性的组件要在平台上加以实现。我们要在混合云基础上,无论是私有云那样的环境和公有云底层的连接,我们要构建一个稳定的运行环境,保证我们在混合应用框架下数据的调用、服务的调用是安全的。我们还需要运营我们的服务,我们要去发现我们的服务,我们要发现内部服务和外部服务之间有什么样的整合,服务的价值得以提升


我们要去推广这样的服务,我们要用“线上+线下”的方式来推介好的应用。我们把这种平台命名为CampuSphere,定义为混合云上的行业平台。


一个连接生态中人员的平台


那么,我们前面已经有一个连接服务的平台,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还需要一个连接人的平台。因为高等学校信息化里面有海量的应用,有推广、策划、开发、测试等等不同工种的应用,而我们的高校有大量的智力资源,我们怎么样通过任务的分解、培训的支撑、教育的撮合,让我们本地的高校资源能够有效的参与到高等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中,让“长尾应用”回到“长尾需求”里面去。基于此,我们认为高等学校信息化在互联网模式里面需要一个基于众包的、结合群智连接人的功能


一个连接生态中不同阶段数据的平台


高校信息化互联网模式中,需要一个连接生态中不同阶段数据的平台。它将进行工程和运行状态下的数据采集,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运行维护提供管理及升级优化的支撑服务。只有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之上,我们才能够建立一个客观的标准,定义“什么叫好的模块、什么叫不好的模块、什么叫好的服务、什么叫不好的服务”,而不是基于我们那些笼统的经验之上的判断。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工作才是可持续迭代的,而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连接数据的工作。


智绘互联校园新生态蓝图


基于三个平台,我们形成了高校信息化互联网模式的生态。高校信息化不是若干产品的组合,不是若干项目的结合,是一个不断持续优化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构建了虚拟校园,实体学校和虚拟学校线上与线下互相融合。生态系统间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共享,优化提升系统的效率。


高校信息化无论从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在“互联网+”的技术推动下。这是一件对于高校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这是一件有着美好未来的事情,这是一件我们已经做了二十年的事情。所以我们会不忘价值创造的初心,攻坚克难、尊重规律、开放融合。希望有志于高等学校信息化的同仁们,加入我们,大家结伴同行,共同推动高校信息化的创新发展,谢谢大家!(摘自金智研究院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